山西傾力整合小礦 大礦迎來擴張良機
發布時間:2009-07-07 點擊次數:1803次量熱儀|定硫儀|煤質化驗儀器|煤質分析儀器|煤炭化驗設備|煤焦分析儀器|煤焦檢測儀器|鶴壁華通儀器
為了解決安全問題,山西開出了關閉、整合小煤礦的“藥方”。最近,山西省政府將關閉對象由30萬噸以下礦井提升至90萬噸以下礦井。目前,山西單個礦井平均產能是36萬噸。大量小煤礦面臨兩種選擇:要么以礦作價,入股大集團;要么把礦賣給大集團。而小礦主無論作哪種選擇,政府指定的兼并主體——大集團大公司,均有望在較短時間實現產能倍數擴張。
山西此次推行的整合小煤礦,是一種政府主導下的行為——政府指定兼并主體,指定各家兼并范圍,指定資源價款;目的在于形成大集團辦大礦的新體制。
目前,山西省大集團的煤炭產量僅占全省煤炭總產量的51.3%。山西省希望通過煤炭資源整合,到2011年,大集團煤炭產量占到全省的75%以上。
大集團成兼并主體
去年9月,山西省政府決定,根據國家晉北、晉中、晉東三大煤炭基地總體規劃,加快建設煤—電—路—港—航為一體的晉北動力煤基地,煤—焦—電—化為一體的晉中煉焦煤基地和煤—電—氣—化為一體的晉東無煙煤基地。積極培育大同煤礦、山西焦煤、平朔煤業、陽泉煤業、潞安礦業、晉城煤業、山西煤銷等企業成為三個億噸級和四個5000萬噸級的大型煤炭企業集團。
大型煤炭生產企業兼并重組的礦區劃分范圍為:大同煤礦集團:大同礦區、軒崗礦區、朔南礦區、河保偏礦區;山西焦煤集團:西山礦區、離柳礦區、鄉寧礦區、汾西礦區、霍州礦區、霍東礦區、嵐縣礦區和石隰礦區;陽泉煤業集團:陽泉礦區、東山礦區;潞安礦業集團:潞安礦區、武夏礦區;晉城無煙煤集團:晉城礦區;中煤能源平朔公司:平朔礦區。
實際操作中,按照“一個礦區盡可能由一個主體開發,一個主體可以開發多個礦區”的原則,合理確定兼并重組主體企業。
在重組方式上,通過企業并購、協議轉讓、聯合重組、控股參股等多種方式,由大型煤炭生產企業兼并重組中小煤礦,并鼓勵大型煤礦企業之間的聯合重組;鼓勵電力、冶金、化工等與煤炭行業相關聯的大型企業以入股的方式參與煤礦企業兼并重組,但必須由煤礦企業控股。
今年4月,山西省政府又決定,允許山西煤炭運銷集團公司、山西煤炭進出口集團公司等作為主體兼并重組整合地方中小煤礦。
上述名單覆蓋的上市公司包括:大同煤業、西山煤電、國陽新能、潞安環能、中油化建,中煤能源因借助山西平朔公司,也被納入名單。
2008年9月,山西省政府制定了一份《山西省煤礦企業兼并重組分年度目標任務分解表》。在這份表中,2008年至2010年,參與兼并重組礦井共2012個,其中,重點企業158個,各市1854個。在各市指標中,由大集團兼并重組的為1161個,地方兼并重組的為693個。另外,截止2010年底,共保留礦井1414個,其中,大集團年保留礦井935個,地方礦井479個。
重點企業中,同煤、焦煤、陽煤、潞安、晉煤、平朔、煤氣化在列。具體為,到2010年,同煤集團集團內原礦井保留數為35個,兼并重組地方礦后保留數量為134個,合計169個;焦煤集團原礦井保留數44個,兼并重組地方礦后保留數量277個,共保留321個;陽煤集團原礦井保留數10個,兼并重組地方礦后保留數量149個,共保留159個;潞安集團原礦井保留數12個,兼并重組地方礦后保留數量79個,共91個;平朔原礦井4個,兼并重組地方礦后保留數量61個,共65個。
此外,具備一定生產規模的地方骨干煤礦企業,由所在市人民政府申報,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后,也可以作為主體,兼并重組相鄰中小煤礦。蘭花科創即由晉城市政府發文,成為兼并主體。
有的非煤企業也想成為兼并主體,但被排除在外。一家煤企告訴記者,山西一家鋼鐵企業找到一個并購方,希望以自己為主導整合煤礦,最后,省里不同意其作為兼并主體,并建議,讓一家大煤炭集團控股,其作為一個參股方,參與到重組中。
指定兼并主體后,其余就是各家各顯神通,與小礦主談判。據悉,山西煤運公司共取得對兩市87座煤礦整合權,整合后規劃產能達2290萬噸。
小煤礦“銷聲匿跡”
臨汾洪洞,山西焦煤資源最多的地方。2日,記者想在這里找一個小礦主,然而無論是隨處探尋,還是找熟人幫忙,均告失敗。山西焦化一位領導回憶的一幕場景,解開了記者的困惑。“今年3、4月份,國家統計局一行到洪洞進行春節團拜活動。會上,一位統計局干部在交流情況時透露,洪洞縣僅有一家煤礦在開采,臨汾全市一共只有4家煤礦在開采,其余全部關停。”
大同同樣。全市125座有證煤礦,迄今只有一家煤礦復產,加上原來正常生產的5座煤礦,目前只有6座礦井在生產。
“其實,從2006年開始,許多小煤礦一直沒開。”山西焦化一位領導透露,為解決原料問題,山西焦化曾拿下兩個30萬噸/年的小煤礦,但因為安全監管越來越嚴,開礦證件從3個、5個,到6個、8個……2006年后,這兩個礦基本沒開。
小煤礦銷聲匿跡的背后,是近年來山西接連發生特大安全事故后,政府部門實施安全整頓,并一次次提高復產門檻。
2006年,山西下發《山西省煤炭資源整合和有償使用辦法》,辦法提出,主要產煤縣核定生產能力9萬噸/年以下的,應當予以關閉,其資源參與整合。
2008年9月,山西省政府就新一輪煤礦整合發文,要求年產30萬噸以下礦井全部關閉,目標是到2010年底,省內煤礦個數控制在1500座以內。
今年4月,山西省人民政府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整合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提出,到2010年底,全省礦井個數由1500座減至1000座,整合重組以后煤炭企業規模原則上不低于300萬噸/年,單個礦井生產規模原則上不低于90萬噸/年,且全部實現以綜采為主的機械化開采。
參與重組的李先生解釋說,一個30萬噸的礦井,并不是說礦主把礦井改造為90萬噸的機械化礦井,就可以“活下來”,最終還要看政府統一安排,看政府是否批準。而政府的傾向,就是由大集團、大企業來辦礦。因而,絕大部分小礦主最后還是選擇轉讓。
截至2008年底,山西省2598座煤礦中,90萬噸/年以上大型礦井有197座,30-60萬噸/年中型礦井699座,30 萬噸以下小型礦井1701座。另外,2008年,山西平均單井規模36萬噸;僅有307座煤礦實現綜采,占煤礦總數年的11.9%。
小礦主兩難選擇
據晉中市一位政府官員介紹,整合的一般程序是:在對各煤礦和參與方資格審核的基礎上,各縣(市、區)政府組織相關單位及企業共同協商并簽訂兼并重組整合意向協議。在此基礎上,由政府和兼并重組整合的主體企業提出兼并重組整合申請報告,上報省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整合工作領導組批準后實施。
有消息說,太原、大同市的方案已得到批復,正在實施。呂梁、陽泉、忻州、朔州的方案正在上報。但這一消息未得到山西省煤炭工業廳的證實。該廳辦公室人士表示,最遲到9月底,各地兼并重組方案將獲批復。
為推動這項改革,省政府將整合小煤礦,推進兼并重組的情況納入對地方官員的考核。